风烛之年的成语故事


风烛之年

拼音fēng zhú zhī nián

基本解释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。

出处晋·王羲之《题卫夫人笔陈图后》:“时年五十有三,或恐风烛奄及,聊遗教于子孙耳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风烛之年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风烛之年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落落大方 清 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69回:“杜雍却不推辞,将通身换了,更觉落落大方。”
大有可为 清 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:“地方虽一千余里,仙民成俗,大有可为。”
将计就计 元 李文蔚《张子房圯桥进履》:“将计就计,不好则说是好。”
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从何说起 清·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序:“觉世间变幻之态,无有过于中国官场者……尝苦一部二十四史,不知从何处说起。”
骨肉离散 《诗经 唐风 杕杜序》:“《杕杜》,刺时也。君不能亲其宗族,骨肉离散,独居而无兄弟,将为沃所并尔。”
夜深人静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:“深夜人静,为何叩门?”
活蹦乱跳 曹禺《日出》第四幕:“我一定可以把小东西还是活蹦乱跳地找回来。”
明争暗斗 冯玉祥《我的生活》:“于是两方明争暗斗,各不相让,一天利害一天,闹成所谓‘府院之争’。”
雄心壮志 宋 欧阳修《苏才翁挽诗二首》:“柳岸抚柩送归船,雄心壮志两峥嵘,谁谓中年志不成。”
青云直上 南朝 齐 孔稚珪《北山移文》:“度白雪以方絜,干青云而直上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