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牧之地的成语故事


不牧之地

拼音bù mù zhī dì

基本解释牧:放牧牲畜。不能牧养牛马的地。指荒地。

出处汉 桓宽《盐铁论 论功》:“不牧之地,不羁之民。”


暂未找到成语不牧之地 的典故!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不牧之地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刚正不阿 清 蒲松龄《聊斋志异 一员官》:“济南同知吴公,刚正不阿。”
亭亭玉立 《北齐书 徐之才传》:“白云初见空中有五色物,稍近,变成一美妇人,去地数丈,亭亭而立。”
自怨自艾 先秦 孟轲《孟子 万章上》:“太甲悔过,自怨自艾,于桐处仁迁义。”
有胆有识 清 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四十回:“金羽妹子,绝世聪明,有胆有识,今年也是七岁,可怜有才无命。”
光前耀后 元·亢文苑《一枝花·为玉叶儿作》:“大丈夫峥嵘恁时候,扶汤佐周,光前耀后,直教万古清名长不朽。”
处实效功
哀而不伤 先秦 孔子《论语 八佾》:“子曰:‘《关雎》,乐而不淫,哀而不伤。’”
薄暮冥冥 宋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薄暮冥冥,虎啸猿啼。”
触目皆是 鲁迅《华盖集续编 一点比喻》:“北京真是人海,情形可大不相同了,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。”
一哄而起 清 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:“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,一哄而起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