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尺竿头的成语故事


百尺竿头

拼音bǎi chǐ gān tóu

基本解释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。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,或学问、事业有很高的成就。

出处唐 吴融《商人》诗:“百尺竿头五两斜,此生何处不为家。”


百尺竿头的典故

宋朝时,长沙有位高僧名叫景岑,号招贤大师。这位太师佛学造诣高深,时常到各地去传道讲经。一天,招贤大师应邀到一座佛寺的法堂上讲经。前来听讲的僧人很多,大师讲得深入浅出,娓娓动听,听的人深受感染。法堂内除了大师的声音外,一片寂静。招贤大师讲经完毕后,一名僧人站立起来,问他行了一个礼,然后提了几个问题,请求大师解答。大师还了礼,慢慢地作答起来。 那僧人听到不懂处,又向大师提问,于是两人一问一答,气氛亲切自然。 听讲的人发现,他俩谈论的是有关佛教的最高境界----十方世界的内容。

为了说明十方世界究竟是怎么回事,招贤大师当场出示了一份偈(ji)帖。所谓偈帖,就是佛教中记载唱词的本子。但见大师指着上面的一段文字念唱道:“百丈的竹罕并不算高,尚需更进一步,十方世界才算是真正的高峰。”


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


※ 与(百尺竿头)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:

成语 历史出处
死脑瓜骨 锦云等《草莓三爷》:“你呀,就是死脑瓜骨!”
忠臣不事二君,烈女不更二夫 清·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49回:“忠臣不事二君,烈女不更二夫。我为隋臣,不能匡救君恶,致被逆贼所弑,不能报仇,而事别主,何面目立于世乎?”
一钱太守 清·李渔《无声戏》第二回:“成都有个知府,做官极其清正,有一钱太守之名。”
将功补过 《晋书 王敦传》:“当令任不过分,役其所长,以功补过,要之将来。”
苦思冥想 巴金《创作回忆录 关于<激流>二》:“我拿起笔从来不苦思冥想,我照例写得快,说我‘粗制滥造’也可以,反正有作品在。”
视微知着
以身试法 东汉 班固《汉书 王尊传》:“明慎所职,毋以身试法。”
倒冠落佩 唐·杜牧《晚晴赋》:“倒冠落佩兮与世阔疏,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隐居者乎。”
气象万千 宋 范仲淹《岳阳楼记》:“浩浩荡荡,横无际涯,朝晖夕阴,气象万千,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。”
视死如归 《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》:“三军既成阵,使士视死如归,臣不如公子成父。”《吕氏春秋 勿躬》:“三军之士,视死如归。”